玄奘
栏目:造句大全 查看: 15
玄奘 造句详情如下:
- 1、唐麟德元年(664年),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寺,原本遵照玄奘遗嘱,葬于浐河之滨的白鹿原上,寺内建有玄奘墓塔及高足弟子窥基、圆测墓塔,各有塔铭。
2、玄奘抬起头来,望望天上白云变幻,说:“我要这天,再遮不住我眼,要这地,再埋不了我心,要这众生,都明白我意,要那诸佛,都烟消云散!”。今何在
3、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,备受优遇,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。
4、玄奘法师一生都致力于弘扬法旨.
5、贞观二十年正月,玄奘译出无著《显扬圣教论》20卷;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《大唐西域记》。
6、支谦、竺法护、道安、鸠摩罗什、真谛、玄奘、义净等法师皆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7、玄奘一如既往地意志坚定,“咬钉嚼铁,以死命留得一个不坏之身”。
8、玄奘是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人,13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,为了取得真经统一中国本土异见纷出的各家经论,贞观元年玄奘请允西行求法,但未获唐太宗批准。
9、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,卷帙浩繁,门徒每请删节,玄奘颇为谨严,不删一字。
10、“我再问一个,还是刚才那个法明答不出那个,如何是空?”,“破!”玄奘想也不想就说。“是么?”,“不是!”,“不是还答!”天杨瞪眼道。“找打!”,“不是还问!”玄奘也叫起来。“欠揍!”。今何在
11、公元641年(贞观十五年),玄奘三藏在印度曲女城辩经大会上,宣说《真唯识量》,扬大乘真义,被印度大乘行者尊称为“摩诃耶那提婆”。
12、此念电闪而过,玄奘竟然呆呆地木立原地,再也不敢移动半分,他与沙僧修佛多年,虽不能对万事都做到心如止水,了无欲念,可大多时候也是心平气定,不落凡俗。
13、玄奘住的这座寺院附近有一座小乘寺.
14、中国的高僧法显、玄奘,尼泊尔的尺尊公主、阿尼哥等成为两国人民流传至今的历史佳话。
15、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前提正是一大批杰出佛教译经家的涌现,安世高、支谦、竺法护、道安、鸠摩罗什、真谛、玄奘、义净等法师皆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16、玄奘,一位中国的使者就在他的手稿中赞扬印度是最好的国度.
17、为了家,他躬擐甲胄,迎战万千天兵天将,从不退缩;而如今,脱下衣铠,面对万千妖众,他,又是为了什么?玄奘!也许是因为他。
18、玄奘取经回国后便在慈恩寺主持寺务,翻译佛经。
19、印度高僧,又名拘那罗陀,在中国佛教史上,他与鸠摩罗什、玄奘、义净并称为四大译师而名垂不朽。
20、玄奘西游取经故事在玄奘身世安排上呈现出从史传化到神圣化、虚幻化再到淡化的嬗变轨迹,这一嬗变和故事主旨的演变密切相关。
21、玄奘逝世后,高宗哀恸伤感,为之罢朝,反复叨念“朕失国宝矣”。
22、玄奘从西土回国后,曾专门到阌乡询问有无万回这个人,见到万回后,以礼相待,“施三衣瓶钵而去”。
23、“你想学的是什么呢?”法明定住气问。玄奘抬起头来,望望天上白云变幻,说:“我要这天,再遮不住我眼,要这地,再埋不了我心,要这众生,都明白我意,要那诸佛,都烟消云散!”。今何在
24、庙里的方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,并请求借玄奘美丽的袈裟好好看一看,玄奘同意了。
25、玄奘亲自为他剃度过后,又念了要他皈依三宝的经文,婴儿是没有办法回答的,所以玄奘直接就说了,“小我。
26、玄奘,尼泊尔的尺尊公主、阿尼哥等成为两国人民流传至今的历史佳话。
27、在唐代的中国,和尚是普通民众崇拜的偶像,僧侣之间追求佛法的的修为,追求品德学识的修养,他们不以貌取人,注重以德服人,基于这种氛围许多得道高僧应运而生,比如,玄奘便是众所周知的唐僧。
28、对。玄奘回国之后,皇帝修建了慈恩寺,玄奘就是第一任住持。
29、“万法唯识”的意思就是,一切都是意识的结果,所有外在世界都是通过人的意识呈现的,实质上也都是虚假的。玄奘
30、公元652年,玄奘上表,请求在慈恩寺内建塔以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像。
31、玄奘认为此经在国内虽已有译本,但容量不全,误漏甚多,如果选译,难免阉割原文,有失本旨。
展开全文